有些用户反映,戴上助听器后,很有效的解决了听力问题,甚至拥有高品质的聆听体验,但却无法立刻听懂别人讲话。
首先我们要明白,“听到”和“听懂”其实是两个概念。完整的听觉系统需要:耳部(收集声音)和大脑(处理、理解声音)共同参与,缺一不可。耳部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通过把声音收集、放大、传导、转化给大脑,完成“听到”这个步骤。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给大脑后,把接收到的声音电信号进行及时处理,才使人们能够听懂该声音所表达的涵义。
不难理解,想要“听懂”需要以“听到”为前提,以及在听觉神经和大脑的完美协作下,完成电信号处理。助听器的作用便是收集声音,让声音在听损用户的耳道中放大以听到声音,然后信号沿着听神经上传到大脑皮层中的言语处理中枢,使得听懂。
为什么“听得到”却“听不懂”呢?
在某些频段存在听损:像汉语拼音中,有些声母(m、n)处于低频区域,另有些声母分布在高频区域(c、x、s、sh),在您听不清较低频或高频的声音时,想必是很难准确理解别人在说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听力自然衰退的用户或过度暴露于噪声而导致的高频听力损失的群体,即使能够听见声音,也很难理解。
听力正常,中枢受损:如出现脑溢血、脑震荡、颅骨骨折、脑缺氧的情况,有可能导致听觉神经中枢、语言中枢受损而听不懂。
长期听损,导致大脑听觉认知衰退:听力损失长期得不到干预,易导致听觉神经中枢退化,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对声音的理解。
“听得到”但“听不懂”该怎么办?
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到言语理解能力。不用过于担心!我们的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可以重新塑造结构和功能。对言语识别能力较差的用户来说,配戴助听器虽然听不懂,但还是建议坚持佩戴助听器,尽可能多聆听和多交流,这样才能有效刺激听觉神经,不仅可以避免言语理解能力进一步衰退,甚至有可能“唤醒沉睡的大脑”。
此时,想必您已经明白了听力损失的危害,以及针对听损进行尽早干预的重要性。安湃声助听器验配中心温馨提示您:每年定期进行听力检查。若发现听力下降,请及时到专业的听力中心选配老人助听器或儿童助听器,早诊断、早干预、早预防。
